清代袖珍作弊書實物
  金榜題名預示著榮華富貴,多少人為此在考場鋌而走險。
  為了一個好成績,考生們無所不用其極,為此涌現出各種作弊手段和工具。2005年9月,有人在天津找到一套完整的清道光年間考試作弊工具。作弊工具共9套,長4.5釐米,寬3.8釐米,厚0.5釐米。每捲內約有10餘篇文章,共10多萬字,還配有一雙可藏匿這套工具的加厚男布鞋。讓人稱奇的是捲內文字只有1毫米見方,用牛角刻版印刷而成,可見當時作弊手段高超,已形成規模。
  梅州市一名古玩收藏者謝伯曾經展示了他收藏的一批古時科舉考試的“袖珍型”作弊書。這批作弊書大部分都僅有12釐米長、8釐米寬,卻多達100頁左右,上面寫滿了密密麻麻的細小文字。記者從中挑出字體最小的一本書,發現小小的一粒米竟然可以遮住8個字。
  2012年5月,西安半坡博物館和上海嘉定博物館聯合舉辦了“中國科舉文化展”,展品中有上百件科考試卷、作弊工具等實物。其中,常見的是將絲綢夾帶、紙夾帶,它們捲成小捲,或塞進空心的筆桿里,縫在衣袖裡,藏在乾糧里,編在髮辮中,藏在硯臺底部。
  此次展出中有一件麻布坎肩,50釐米寬、55釐米長,密密麻麻寫滿了字,每個字的大小隻相當於現在的六號字,但是是用毛筆寫出來的。據統計,上面共有62篇八股文,總計4萬多字。還有一件夾帶衣前后里外都抄滿了八股文章,多達20餘萬字。如此細小的字,用毛筆是如何寫上去的呢?有專家認為,這是用老鼠的兩三根鬍鬚製作成的筆,是專門用來書寫小抄用的。
  到了今天,夾帶的方式也開始運用高科技。比如數據傳輸筆,大小和普通碳素筆相同,但只要把筆前端的皮套取下,一個小型電子屏幕就會顯現出來,旋轉筆頭可以操控顯示內容,隱蔽性強,尺寸小。還有作弊手錶,原理和數據傳輸筆類似,也是通過顯示屏傳輸答案。具有機械式的外觀,做工精美。
  為了防止作弊,古人也是絞盡腦汁想了不少辦法。唐代武則天時期曾設立糊名,遮擋考生名字,宋以後此法成為定例。還有謄錄,即由專人抄錄考生的試卷並以抄本送評,這樣批捲者連辨認字跡的機會也沒有了。然而,考生仍可與考官約定以特定的句子或字詞來作暗號。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宋太宗訂立了鎖院的制度。每次考試的考官分正副多人,俱為臨時委派,以便互相監督。考官接到任命後,要同日進入貢院,在考試結束髮榜前不得離開,也不得見客。賄買若被揭發,行受賄雙方都可能被處死,同場的考官亦可能受牽連。
  值得註意的是,北宋真宗年間開始有了准考證的雛形——相貌冊。不過這相貌冊過於簡單,代考現象還是泛濫。元朝不重視科舉取士,相貌冊也形同虛設。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嚴懲代考,考生的相貌冊也得以逐步完善。到了雍正年間,相貌冊除描述考生特征,還有了畫像。
  清朝考生考試前每人發一張“票據”和“座位便覽”,沒有這兩樣東西不准進入。為防止代考,准考證詳細地記載著考生的相貌特征。據說有一位較真的考官胡希呂,他認為相貌冊上寫的“微須”中“微”即是“無”,凡有須而填“微”須者,都不准入場。一位“微須”的考生沈某聽說後很緊張,考試前一天到處找填寫冊子的人希望改過來,遍尋不見,只好將須颳去。可考試時,胡希呂看了他一眼就說他是頂替者:“上面寫著有須,何以無須?”原來,填冊者同沈某是好朋友,他替沈某考慮,把“微須”改成“有須”了。沈某哀求大半天,還是只得退出考場。  (原標題:舞弊與反舞弊的鬥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x09bxvep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